蝴蝶无窗飞沧海,天荒地老未有时。
了空无人的房间,一个人扮演梁山伯,一个人扮演祝英台。
注定不被宠爱,只有崇拜。
多少个年后,
回想往事,
到底谁是谁心中永不磨灭的一束毋忘我
月沉西枕梦无端,蛹化羽时羽化蝶。

“打柴人”“牡丹”“鸳鸯”“大白鹅”
“牛郎织女”“井中倩影”“观音做媒庙拜堂”种种暗示,你就是不明白,难怪人家把你比牛做鹅诶。
梁兄啊梁兄开开窍吧
梁山伯问祝英台:“九妹与你可相像?”祝英台回:“她品貌就像祝英台”
他就开始考虑仁伯的意愿了。
如果不能跟原型在一起,哪怕找个差不多的也好吧。

在一个幸福和乐的年代里,人大约是不会指望来世的。当这辈子无路可走无可盼望了,来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指路的光。这种期望大约是一种社会构建,被个人自发地利用,使得日子好过一点;或被掌权者合理地宣传,使得天下勉强太平。梁祝这样的民间故事无疑是与“来世”的意识形态相关的,或许因为孤男怨女们需要这样的故事慰藉心灵,或许因为悲剧的总是打动人心。查了一下,梁祝的故事或许从明代流传至今。每个年代的人或每个个人一定有各异的被梁祝吸引的原因,但总之,梁祝成为了梁祝。
梁祝,梁祝

作为现代人,很难不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打抱不平。可能是看了许多相似的古代爱情故事,总感觉他们本不必死,事情也一定会有转机。但转而一想,死去倒也死去了,可惜归可惜,也不失为一种归宿。
毕竟他们连化蝶都化了呀!“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”,我辈又感再多言什么呢?
梁祝的故事没有遵循考状元的套路,年轻的梁山伯也祝英台都单纯得不知一点人情世故,眼里只有此刻,而看不到将来,难怪不把状元这个门票放在眼里。英台以为只要一句“真情”便可以感动父亲,换句话说,是感动几千年的包办婚姻

【梁山伯与祝英台】祝英台—封建社会的悲歌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m.caizhaolin.cn/news/34778.html